电影资本狂批影评人 他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评论了

花边娱乐

马庆云/文

豆瓣电影和大陆的电影评论人从未受到过如此的重视,这是一次近乎岁末狂欢的大茶话会。事件缘起自微博上一位名为“亵渎电影”的评论人说张艺谋已死,并给他点了灯。乐视张昭随后表示不满,扯了一张律师函给他。这本是一件可以借机营销张艺谋电影《长城》的趣闻,却因为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指摘豆瓣电影和猫眼电影的评论倾向问题,而引起大量影评人的回击。

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文章援引自中国电影报,该份报纸有官方背景,文章认为大量影评声音有失公允,为吐槽而吐槽,并以列举的方式论述了豆瓣电影打分的“水分”问题。豆瓣创始人阿北随即逐一回应“水分”问题,很多作为论据材料出现的电影报文章,开始架不住推敲。稍晚时候,人民日报评论部发出文章,认为中国电影应该架得住批评才对。张宏森局长朋友圈回应,并未约谈豆瓣和猫眼,主张正常的电影评论工作。此事,算是正式告一段落。而深受“伤害”的影评人依旧有不少文章发布出来,回击这种“干预”电影评论的行为。

电影资本狂批影评人 他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评论了

是资本焦躁,还是新媒体不受控制

在此次电影评论事件之前,电影资本和电影评论之间,是很少有对立关系存在的。十年前,电影宣发工作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地面人员去执行的任务,那就是通过费用或者赠票等方式,获得电影上映期间城市报纸的正面评论文章。十年来,很多城市的电影点映工作,也正是通过这些都市报、晚报组织,电影资本和传统媒体之间,达成了一种叫好互动的合作关系。

可最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文章、音频、视频等各类自媒体恰如雨后春笋,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纸媒甚至已经衰退到无法组织一场影迷点映活动,在其版面发布正面评论的需求,也就被片方降至冰点了。电影资本其实一直在寻求控制电影评论的方法,就如同商业卖家需要掌控自己的商品口碑舆情一样。

而2016年岁末的这次电影资本和电影评论之间矛盾的大爆发,看似针对的是豆瓣电影等影评集中的阵地,实际上针对的是所有的全新媒体形式上的无法被电影资本很好控制的自媒体人。电影资本和电影评论之间,先天存在矛盾共生关系,两者的合作与斗争,推进中国电影的发展,所以,我一直主张,资本和评论之间可以互相干预,但不应该上升到其它层面去。

电影资本狂批影评人 他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评论了

电影资本如何斗争电影评论

作为宣发工作的一部分而言,电影资本在2016年之前从未把电影评论工作看的如此重要过。我们以往的宣发工作,都是找影评人来看点映,然后给500到1000元的车马费,求取一个好评。前几年有个玩笑说,影评人靠评论工作月入六万,这是建立在每天都有电影点映的基础上的。而电影资本现在面对的问题是,依靠已经形成叫好惯性的一二百位影评人的点映好评,已经无法“兴风作浪”,他们因为惯常的叫好关系,已经丧失了读者群,或者说,网友们已经自觉免疫了。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有文字能力的所有影迷都成为了电影评论人。电影质量的舆情控制,当年面对的可能只是几百人,如今面对的是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电影资本再强大,也无法完全掌控电影评论工作了。年底的矛盾爆发,正是电影评论失去资本控制的一次集中反馈。

电影资本当然要首先反思自身对口碑评论的控制行为,是否可取,是否应该保持在一个基本的度值范围内。而从目前网上影评人愤怒的回击文章来看,我们更应该呼吁一下电影评论人保持自省的能力。现在,影评人群体已经从以往的娱乐报纸记者、电影学院师生和电影从业人员范围扩展到整个自媒体人范围。评论人群范围的扩大,应该被提倡,但评论人的一种自省能力,更应该被重拾起来。目前大陆的互联网间,吐槽与恶评确实更能引爆读者眼球,这种趋势,实际上会对电影票房造成伤害。

电影资本狂批影评人 他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评论了

电影评论人的自省力体现在何处

作为影评人中的一员,我更愿意动员大家进行一次自我反省。森局的朋友圈提到一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影评人都是无则加勉的。这种自我反思,更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身段象征。电影评论的神圣感,更是需要我们评论人自己塑造出来。因此,我提倡电影评论的两个伦理问题。

第一个伦理,就是逻辑学论证的伦理。电影评论,更像是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议论文。作为负责任的电影评论人,我们应该自觉拒绝吐槽,而走入一种逻辑论证的过程中去。影评不仅是给读者提供一个电影好坏的观点,更是用自己扎实的逻辑学、哲学和文艺理论的能力,去带领读者掌握论证的能力。无论对电影叫好还是叫差,只要在逻辑论证上是积极进取的,就值得肯定。而一味的简单吐槽,不仅伤害中国电影,而且伤害自己和读者,伤害我们这个民族对说理的认知能力。

第二个伦理,就是为民族发展负责的伦理。往远大的方向说,电影评论实际上也讲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位影评人其实都倒持了一把太阿剑,我们评断电影的核心价值,就是这部电影是否为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往更好处去做了应有的贡献。以《长城》为例,好的一面,自然是开创了中美合作的大片时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面,我们又是否向世界传递了最有价值的中国声音呢?还是只流于表面,做了一部风光旅游加体操训练的大视频呢?

倒持太阿,是电影评论的基本态度,电影评论人握住的是剑刃,打出去的是剑柄,批评并非目的,目的是中国电影要往更好的地方去。如果遵从电影评论的两大伦理,那即使电影资本在评论声音面前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我们也会微微一笑。真正为电影负责的声音,我相信,读者看得到,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本文近期发表在新华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