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国语配音为何衰落

姐》在台湾上映时放弃了内地版的国语配音,改由屈中恒和吴敏重新演绎刘德华和叶德娴的声音,对于看港片长大的一代观众来说,这两位声优的加盟真是一件幸事!屈中恒的声音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李连杰的《精武英雄》、《太极张三丰》;刘德华的《天与地》、《大冒险家》以及《超级学校霸王》都是由屈中恒所配。而吴敏则让叶德娴讲了一口很八卦的台普,很有风格,纵然内地观众可能无法欣赏到台版《桃姐》,但预告片段却仿佛让人重回港片辉煌时期的国语岁月。 

我们现在很少可以听到香港电影的台湾版配音了,主要原因是自香港回归之后,港片不再以台湾为主要市场,除了内地投资的香港合拍片以纯国语版本引进台湾保持同步之外,纯香港电影大多以官方粤语版本在台湾发行,正如当年香港电影公司将分公司设立于台湾一样,如永盛,天幕,晶艺等,这些公司出品的绝大部分电影在台湾完成后期制作之后便可直接上映,其中就包括了国语配音,周星星的御用配音师石班瑜正是因此被发掘出来。

因此在一些港片中我们可经常听到有台语和台湾本土文化符号的贯穿,像《东成西就》里的“台湾烂香蕉”,“芭拉”等词汇;而《赌侠》中,吴孟达原版台词中的“李嘉诚”也配成了“王永庆”;《古惑仔3之只手遮天》里陈小春在投标会上说的“输人不输阵”就是典型的台语,80-90年代港产片与台湾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甚至在配音方面的地方保护,都表明了港产电影的特殊身份,与今日内地全权操盘与代理港片国配有着有趣的相同点以及呼应。

而如今香港电影公司多将国语配音的工作分成两种方法:一,交给TVB的国语配音班底完成。用邵氏的电影来举例子,像不久前上映的《潜罪犯》和《我爱HK喜上加囍》在香港完成制作工作后,便可直接交由TVB配音班底配套完成成国语版本,随后才推向市场,这样可加快效率并保本。而往往在送往内地检审之前,国语配音就已经做了大幅修改,并尽量将广东俚语换成了更符合内地口味的对白,因此我们常常会发现国语版与粤语版要讲的东西往往是两个意思。因此不少观众更中意粤语原版,也在于很多有趣的段子被修改掉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内地投资的港片在内地完成制作后,以公司的名义招募非专业配音演员完成国语版本,像不久前的《大追捕》和《春娇与志明》就是用的“海配”,尽管有专业的混音与录音设备,但声优的经验与演绎情绪等各方面的因素还不能达到专业水准,因此相较TVB专业成熟的班底来说还是不可相提并论。

很多人都说现在港片配音差强人意,我觉得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文化背景与政治因素。虽然台湾版配音同样会修改对白,但因台湾属资本主义,倡导言论自由,因此配上的对白很多都有直指社会的元素,甚至为贴合电影中原汁原味的香港味儿,不惜配上了粗口,荤笑话,以及很多俗气的感叹词。但如果放在内地,这些词汇绝对无法过审,如杜琪峰《黑社会》中有关特首的敏感词汇就在大陆版中被拿去了,粤语版中的粗口也全幅修改,试想一下若《古惑仔》中没有那些俗语和俚语,电影会失色多少。

二,工作态度。像《桃姐》台版重新配音,并非官方国语版不理想,而是制作实在粗鄙,如今电影制作公司皆会要求演员后期为自己的角色配上不同版本的语言,像《桃姐》国语版就是刘德华亲自配音,徐克和洪金宝也是自己讲的对白,当然仅会一种方言的演员就要换由别人校音,但往往这些也不是非专业的配音演员,以最大程度缩减后期制作成本。当然这也涉及到了制作诚意的问题,尽管《辛亥革命》和《大兵小将》中成龙也是用的原声,事实证明明星原声并非就是声优的最佳选择,往往容易造成声线和角色形象不搭的局面,如林超贤的《逆战》就出现了台湾腔,香港腔和英国腔三种口音,唯恐无法让观众完全信服人物的身份和关系,起到了反效果。

三,专业人才不济。国内专业配音员大都来自上译、京译和长译三大厂,但形成了配好莱坞片儿的传统模式,若照本宣科的配港片恐怕也是不妥之事,面对同族但却又不同语言的港片,本土“译制”就很捉襟见肘了,所以才会有《窃听风云2》将姜小亮、张佩儒、张济平等名家请来,渴望再造港片神威的局面。而事实如今内地配音界与电影公司却未有能真正重视树立起港产电影演员的声线形象,除了近几年除了替甄子丹配音的陈浩外,我丝毫想不起哪位声优有更具代表性了,近年港片配音的水准实在是参差不齐,背后团队的专业性也让人质疑。

虽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前提下,区域性的配音会造成电影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接受阻碍,但电影最终用途是娱乐大众的,如何具有普适性的重译以及贴近原作精髓其实是配音背后更为深度的核心指标,或许这个命题,电影公司应该好好衡量。(麦克疯/昆明)

继续阅读
 
周星驰网飞合作动画《美猴王》口碑中庸 花边娱乐

周星驰网飞合作动画《美猴王》口碑中庸

由周星驰监制,并担任执行制作人的动画《美猴王》现已在网飞平台开播,媒体评分正式解禁。截止发文,本片M站均分59(4优5中1差),烂番茄指数63%(19鲜11烂),观众指数64%。动画整体口碑较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