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不是潘金莲 但也别忘了你是李雪莲

《我不是潘金莲》在热映,影片通过表现一个“无理取闹”的“访民”李雪莲的心酸上访历程,揭露了官场中官员怕麻烦、“踢皮球”“维稳”“只对上级负责”而缺乏面对群众的耐心和经验的官场生态。很多人说这是一部中国官场的“现形记”,评价得也颇有道理。说这部影片是一部“官场现形记”,其实是偏向于立足在“政治逻辑”这个点的,但是还有一条逻辑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李雪莲身上“人性”的逻辑。

影片中的一条重要的支线是李雪莲失败的感情。前夫秦玉河“违背”协议,还用“潘金莲”这个外号侮辱她,并且这个外号在全县传开来了。其实恰恰是这一点令她无比愤怒,使得她定要为自己“正名”,以图“气顺”。

但是,在“上访”这件事上,李雪莲其实是“理亏”的。首先,她和前夫秦玉河“假离婚”,是为了占公家便宜;其次,在法律意义上,他们却是“真离婚”。既然在法律上是真离婚,那她还告什么?问题就在于她不懂法。而前夫侮辱她,说她是“潘金莲”,这其实只是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难道她就应该要求官员给自己“立贞节牌坊”吗?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给电影里被李雪莲告的那些官员辩解,现实生活中这些类型的官员多着,个中评判不用言明。而是说,李雪莲这个“荒诞”的人物的悲剧性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性格:太不甘心、太“一根筋儿”。

在“上访”的过程中,她屡次碰壁:院长荀正义、县长吏为民、市长蔡富邦(这些人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讽刺)等人其实都不是抱着给她解决问题的态度,才使得这件事越来越“糟心”。而在疯狂地追逐中,李雪莲最后的上访看似“成功”了。但是真的成功了吗?前夫因车祸死了、为难她的官员被撤职了,谁来承认她不是潘金莲?电影给了她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然而她的结局注定不会光明——长期的奔走最终并没有得到她想要的承诺,还让她发现爱情是虚伪的,失去了爱情的她,灵魂能不枯萎吗?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不是潘金莲”固然重要,但是李雪莲由始至终都太在意“我不是潘金莲”,以至于她忘了“我是李雪莲”。也就是说,她在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的过程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出发的初衷。换言之,就是她太不甘心了,不能与自己和解,始终和自己胡搅蛮缠着。

李雪莲的不甘心,其实可以用“受害者意识”和“原声影响力”中的“承诺一致性”来解释。也就是说,在李雪莲眼里,前夫“背信弃义”、自己名声受辱、还多次碰上“渣男”、上访“讨公道”却屡次碰壁……她自己就是受害者,别人对她很不公平,应该同情、理解自己。但是,她没有看到,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公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去面对。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掌控自己,她却太执着于“我不是潘金莲”而忘却了“我是李雪莲”。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也像李雪莲一样、折腾着讨别人的一句话、一句评价,以至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线交给别人,以至于成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很多时候,当你在坚持着的时候,应该多问问自己:这种坚持能否让自己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能否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符合自己的预期?你所坚持的是否符合自己的初衷?你是否记得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生活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为何还在盲目地“坚持”?

记得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生有三种态度:逐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厌离,即人与自己的关系;郑重,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最处理不好的其实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有哲人说过:“成长就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旅程”。而与自己和解,其实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电影中的李雪莲,在坚持地追逐“我不是潘金莲”过程中,忘了她是李雪莲比她不是潘金莲更重要。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呢?

文/欧兆艺

继续阅读
 
周星驰网飞合作动画《美猴王》口碑中庸 花边娱乐

周星驰网飞合作动画《美猴王》口碑中庸

由周星驰监制,并担任执行制作人的动画《美猴王》现已在网飞平台开播,媒体评分正式解禁。截止发文,本片M站均分59(4优5中1差),烂番茄指数63%(19鲜11烂),观众指数64%。动画整体口碑较为中庸,...